今日聽到的所有這些
關於重生和文藝復興的演講令我驚豔。
我相信
人類依循環重生而生,
而我們正站在新的交叉路口上。
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數位化。
隨著時間的流逝,教育將隨之而來。
我是歷史系的學生,很難找工作。
最終我任職於西非肯亞的環保產業,
投入可再生的能源計畫,
關注鄉村社區的生物燃氣運用。
而這也帶領我來到了中國北京。
你們可以看到在我背後的景觀
是位於中國首都的
(反諷)另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
我厭倦吸入這骯髒、
受污染又煙霧瀰漫的空氣。
我不斷地向家鄉的朋友與家人警告
住在這樣的環境是有多麼的糟糕。
但他們不怎麼相信我。
因此我決定回首歷史。
我重拾起歷史文憑,
找有哪個歷史事件可以為我發聲?
1952 年的倫敦霧霾事件,
在五天內有一萬兩千人死亡。
一萬兩千人。
這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人為空氣污染。
但幾乎沒人知道這件事。
因此我決定
要創造一個虛構的人物,
讓他身處 1952 年,
擁有智慧型手機,還在推特上發文。
就像他真的活在那個當下,發著推文。
但這是已經超過 60 年以前的事了。
我在推文附上了標籤
「#霧霾事件(#GreatSmog)」。
並且用兒童也熟悉的語言
讓他們也可以理解。
我們被媒體組織相中,
我們被環境保護專家相中,
大家開始追蹤這個訊息流,
重新體驗這一歷史性事件。
這是霧霾事件帶來的真實影響,
當時人們並不真正了解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直到醫院開始擠滿病患,
人們因心臟病發當街倒地不起、
或在家中睡夢裡往生。
然而當時他們並不知道
死了那麼多的人,
直到太平間堆滿了屍體,
才真正了解到霧霾事件帶來的影響。
我在 5 天內發了422 篇推文,
並且在推特上觸及到了好幾百萬人。
你可能正在思考,
「重點是什麼?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有什麼好處?」
其實,我這樣做是因為
歷史還深陷在黑暗時期裡。
歷史教學
和它過時的文本跟傳遞方式,
讓孩子們很容易就感到無聊。
如果想讓孩子討厭 iPad,
放入課文就行了。
歷史課也一樣。
我們不能只活在靜態圖表、
日期和數字裡。
孩子不再對那些感興趣。
我們必須把歷史帶入生活,
我們必須要求教師
實際利用科技的力量說故事。
這就是我身為科技創業家
每天努力做的。
創新想法很難。
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
將學校推進新的視角,
開始新作法,推廣合作。
這裡是一些關於目前的創新例子,
這些人將科技混合歷史,
讓故事變得更活靈活現。
其中一個是幾個月前
跟我談過話的教師 Corina,
她任教於賈伯斯學校
——沒錯,這些學校確實存在,
就在荷蘭的阿爾梅勒——
她告訴我,
她喜歡在教室中運用歷史和科技
是因為科技活化內容、
吸引學生、
讓學生變得更加好奇。
科技點亮了他們心中的好奇心,
讓他們更樂於探索
和弄清楚更多的歷史事件。
那正是...…
她是對的!
我在歷史領域上喜愛和記得的老師,
都告訴過我強而有力的故事。
而如今當老師們擁有了科技
能真正做到這一點,
再容易不過了。
我想介紹的第二個例子
是《Minecraft》遊戲。
如果你不知道《Minecraft》,
這是一款虛擬的立體開放式遊戲,
讓玩家可以從零開始
創造這些奇妙的世界。
《Minecraft》非常棒,
因為它促使數位公民們互相合作,
這其中也包括了
某種程度上的網路道德和隱私。
它讓人們可以藉由對話來討論事件。
在這個《Minecraft》世界中
有一點非常的棒,
就是這是一個學生為了拉丁課
而創造出來的世界。
這個學生在接觸《Minecraft》前
對這些文本一點興趣都沒有,
在學習上碰壁。
他自己造了一間羅馬澡堂。
而藉此過程,他確實學會了拉丁文,
還開始用拉丁文為其他玩家導覽。
這是多麼具有吸引力和激勵人心啊?
有好多的創意在裡頭。
我的第三個例子是一位教師,
一位我非常敬重且欣賞的老師,
他叫 Enrique Legaspi。
他在美國擔任社會學科的老師。
他現正積極地在課堂交流中使用推特。
藉由工具,他吸引學生
在網路上合作和討論歷史事件,
而每個事件都有專屬的標籤。
他確實發現
學生更加投入學習歷史。
他也察覺到
那些害羞的學生們現在也願意發聲了。
他班上的每個學生都各有任務,
並且認同自己是班上的一員。
Enrique 是眾多目前這麼做的老師之一。
而這正是我身為教育技術企業家想做的,
把這些故事帶入生活,
讓這些歷史重生活躍,
為學生帶來愉悅和樂趣,
讓學生們可以參與其中。
但不幸的是,這是一個困難的目標。
而實際上,藉由網路的力量,
數以百萬計的人可以連接上網。
而我們也能促成
來自不同教室,
甚至不同國家的學生之間的合作。
其中一個例子,
——可能與在座許多人最接近的——
(註:這是在比利時列日市的演講)
是剛果獨立運動。
何不讓學生們在這事件上互相合作,
在一個平台上互相討論、合作?
在比利時統治的時期,
成長於剛果的學生是什麼情況?
又或讓在比利時成長的學生
討論比利時的殖民又會是什麼情況?
何不讓這些學生
——不同國家、不同陸塊的學生——
一起討論合作?
為要這麼做,
我們必須大膽、富有想像力與創造力。
不幸的是,現今的學校
不允許我們這麼做。
所以我們的學校需要新展望
來推展這個計畫。
現在的學生非常依賴手機。
他們現在需要 21 世紀的技能。
而這些 21 世紀的技能
圍繞著認知、創新和辨識的技能。
實際上,我們必須允許學生利用科技
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面對著博雅教育,
現今學校必須在教學上做出改變。
我們不再活在一個
像是亨利·福特要求員工服從、聽話、
不得提出任何問題的時代了。
如今像是賴利·佩吉這樣的人
(註:Google 創始人)
要雇用能夠解開未解問題的人,
要更多的創造者。
但更重要的是,他要創新者。
而這正是我們面對歷史時需要推動的。
「社交媒體不好,
我們不應該將它帶入教室中。」
我厭倦和受夠
這種來自高層教育者的爭論了。
讓學生實際使用這些工具。
讓他們參與在歷史中。
實際上,給他們用的這些工具
正是他們未來需要用到的。
他們不再需要教科書了。
他們可以在兩秒之內
搜尋任何東西找出答案。
肯·羅賓森爵士曾經說過:
「沒有人知道未來到底會如何,
但是教育與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
我認為他是對的,那些話是對的,
尤其是博雅和歷史教育的未來。
現在的孩子已不再
活在記事本跟筆的世代,
而是活在指尖可觸及的科技時代裡。
總結我今天帶來的簡短演說
其實是關於夢想、突破、茁壯,
尤其是推廣合作。
讓歷史變得個性化,
讓孩子們投入其中,
讓他們投入在歷史中。
這正是我今天試著在推動的:
起而行,真正做出改變。
今天的演講主題是重生。
我認為我們必須對歷史的教學方式
來場跨國家、跨全世界的文藝復興。
謝謝大家。
(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