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60 年代,
在一项针对美国最负盛名的
一位人物的调查中,
联邦调查局收集了将近两千份文件。
这个调查案中的主角是
一位叫做詹姆斯·鲍德温的作家。
在当时,
联邦调查局调查了
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
但是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文件数量
比起鲍德温都是小巫见大巫。
在联邦调查局追踪他的那些年里,
他成为了世界上
最畅销的黑人作家之一。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詹姆斯·鲍德温
在当时的公众和美国当局眼里
变得如此显赫呢?
1924 年,鲍德温出生在纽约哈莱姆,
他是家里九个孩子中的长子。
14 岁起,他开始从事传道士的工作。
在布道过程中,他逐渐发展起了
自己作为作家的声音,
但同时也与教会关于种族不平等和
同性恋问题的立场产生了分歧。
上完高中后,
他在做一系列杂活儿的同时
开始创作小说和散文。
但是那些驱使他远离教堂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
也仍然无法避免。
不断面对种族歧视和对同性恋的憎恶,
愤怒而失望的他
渴望一个少些束缚的生活。
于是,在 1948 年,
24 岁的他通过
一个写作奖学金去了巴黎。
在法国,他于 1953 年发表了
自己的第一部小说
《向苍天呼吁》。
故事背景设置在哈莱姆,
小说探索了教堂同时作为
压抑和希望来源的存在。
它受到了黑人和白人读者的普遍欢迎。
随着小说不断获得赞誉,
鲍德温在他 1955 年发表的
随笔文集《一个土生子的札记》里
集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种族、
阶级、文化和流亡的想法。
于此同时,
民权运动在当时的美国势头愈发猛烈。
越来越多的美国黑人
开始登记参与投票和选举。
但是在学校内,在公交车上,
在工作中,在军队里,
他们的基本尊严依旧得不到保障。
虽然他余生的大部分时间
都在法国度过,
但鲍德温还是坚定地
投入到了这场民权运动中。
他深谙自己的祖国
有尚未兑现的诺言。
他亲眼目睹过家人、朋友以及邻居
陷入毒瘾、监狱和自杀的泥沼。
他相信这些人的悲惨命运源于
一个实行种族隔离社会的种种束缚。
1963 年,
他发表了短文集《下一次将是烈火》,
醒目地揭示了美国种族纠纷问题。
除了指出白人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更进一步地论证,
种族歧视对白人同样造成了伤害。
在他看来,
所有人都无法避免地
被同一个社会肌理缠绕。
他一直认为:
“人们被困在历史中,
而历史被困在人们心中。”
鲍德温在民权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超越了观察者和报告者。
他遍游美国南方,
参加集会,发表演说。
他既与白人政客,也与
包括马尔克姆· X 在内的黑人激进分子
进行辩论。
他同时还充当联络人的角色,
帮助黑人激进分子及知识分子
与像罗伯特·肯尼迪这样的
掌权白人领袖进行沟通。
鲍德温擅于以白人受众
原意聆听的方式阐明社会动荡的原因,
鉴于他的这个特殊才能,
肯尼迪和其他一些人
往往把他看做是美国黑人的使者。
但鲍德温本人则拒绝这个标签。
而与此同时,
他高超的语言文字能力也
使得联邦调查局将其视作威胁。
由于旅居国外,加之自己的性取向,
即使是在当时民权运动的圈子里,
鲍德温也会不时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对此,他在自己的文字中
进行了公开的探讨,
哪怕正值同性恋恐惧症猖獗之时。
纵观其一生,
鲍德温视自己的角色为见证者。
与许多同时代的人不同,
他有幸活着看到了
一些民权运动的胜利,
但美国持续的种族不平等
依然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上。
虽说他可能感觉被困在了
属于自己的历史时刻里,
但他的话引导了几代人,
使得他们对最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有了更加细致入微的了解,
同时也使得他们自己
有了被了解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