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次視頻中我們看到
單單只看市值
可能會有一點令人誤導
當你看那些具有些財務槓桿的公司
或者是債務良好的公司
例如 假設這一塊是公司資產
並且我們認為他們有這麼多債務
這裡是股東權益
然後我們假設他們有過多的現金
這些多餘的現金對公司實際運營並沒有多大作用
我把它畫在這兒
這就是多餘的現金
有些現金是有必要的
人們經常無法區分必要現金與多餘現金
而且他們只會把這一塊都當成必要現金
但是我們必須要把企業價值
從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或者債務價值中分離出來
我把所有這些都寫下來
因此 這一塊就是企業價值
這就是企業價值
這裡是債務
對的 這一塊就是債務
這裡是股東權益
我覺得這裡帶有一點技術性
這一點你完全不必擔心
如果這讓你產生困惑的話
當我在這裡寫上企業的時候
這就是企業自身的價值
因此它是經營資產
扣除經營負債的結果
從字面上看
如果回到上面兩個例子你要買一個比薩店
你比薩店需要淨支付多少錢
這就是我們試圖在這兒解釋的問題
當我們討論企業價值的時候
我們看到你們在過去的視頻中是如何計算的
但是如果重新看一下決沒有壞處
這實際上是一個並不直觀的
你們很少見過的算式
因此我們再做一次沒什麼壞處
第一個需要指出的是
你如何計算出股權的市場價值?
股東權益的帳面價值很容易算出
你可以查一下某個公司的資產負債表
他們會記下一個數目
他們會說這是我們公司的會計所記下的
股東權益帳面價值
但是對於市場價值
是由市場所願意支付的每股價格計算得出的
因此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或者說市值等於
每股價格乘以股數
這就是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
並且即使從這張圖裡
你可以看到企業價值加上非經營性現金
或者投資或者流動性投資
無論你怎麼命名它
企業價值加上現金等於負債加上(股權的總市值)
我們暫且稱為市值
因為我們想知道當我們知道每股價格的時候
我們想算出市場所決定的
某公司的企業價值是多少?
到底什麼是企業的市場價值呢?
它等於債務加上這裡我們不是加上股東權益
我寫下市場價值 因為這兩者是一樣的
市值指的是股權的市場價值
(等式這邊)再加上市值
這樣我們了解了市值的概念
我們可以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查出負債額
我們也可以查出現金數量
因此我們可以在等式兩邊同時減去現金數量
這樣我們得到企業價值等於股權市值
加上負債再減去現金數量
我們把現金數量移到這個等式的右邊
舉個例子 如果我有一支這樣的股票
假設每股價格為10美元
總共有100萬股
公司負債5000萬美元
多餘現金為500萬美元
那麼企業價值為多少呢?
好的 你首先要算出它的股票市值
該公司股票市值為10美元/股乘以100萬股
結果為1000萬美元
這就是股票的市值
你再加上負債額
也就是加上5000萬美元
再一次提醒 上一個視頻我已經說過
這非常不直觀當你算出
企業價值加上債務
直覺告訴我們 如果有人想
從各利益相關者那裡買下這家公司並且沒有負債的話
他們將不得不支付給這些全部的債務
同時也必須支付給這些人
股權的市場價值總額
因此他們必須支付的錢等於負債加上股東權益
之後他們得到了現金補償
這是他們購買得到的額外東西
能讓他們收回一部分錢
因此你不得不支付給股東
也不得不支付給債權人
之後你才能得到現金補償
這樣的話 企業價值是多少呢?
等於6000萬減去500萬 那就是5500萬美元
嗯 有道理
以上都只是對企業價值視頻的回顧
但是問題是
既然你已經算出了企業價值
你怎樣保證那就是公平的企業價值呢?
當你看股票市值的時候
你會把它與收益作比較
價格對收益的比率
你是對每股求價格收益比
這就是每股價格除以每股收益
這個比率相當於
股票市值除以公司的實際淨收入
你只要在分子和分母上
同時乘以股數
你就可以得到股票市值和實際淨收入
這就是每股收益
P/E實際上就是每股價格除以每股收益
這是一種思路
你可以比較兩個公司
這種方法在這裡不適用了
如果這兩家公司的資本結構類型不同
這時你拿企業價值跟什麼作比較呢?
這裡我們是用市值比淨收入
企業價值應該跟什麼作比較呢?
上一次的視頻中我說了這樣一個論點
如果我們看一個企業
從本質上我們應該看收益
流出企業的那部分收益
我們應該看這一部分收益
來自這部分資產的收益
在關於損益表的第一個視頻中
我曾假設過我們做這樣一個資產負債表
你有收入
收入可以是100
你也有商品銷售成本
商品銷售成本我們假設為-50
並且我告訴你們另外一個慣例
一位同事建議我採用這個慣例
這實際上是一個傳統慣例
對很多會計師和金融分析師來說
他們不使用負號
而把數字寫在括號裡
這就表示負數 負50
這樣總收益將為50
接著 實際上我想
做一件有意思的事
假設這裡的商品銷售成本
它不包含折舊與攤銷
如果這些話讓你困惑的話看一下那些視頻
所有的折舊與攤銷實際上
都發生在企業層面
假設有一些銷售、管理和行政費用
但是這不包括折舊與攤銷
假設這裡的費用為10
再假設這裡有折舊與攤銷
用D&A表示折舊與攤銷
在前幾個視頻中我給他們進行了分組
這就導致這樣一種情況
許多公司的收入報表
都不會分離出折舊與攤銷
這樣你實際上必須看現金流量表
才能找出折舊與攤銷
我打算在以後的視頻中做這件事
但是我們實際上已經把它分離出了
有時候折舊與攤銷可能發生
假設折舊與攤銷為(5)
可能是以千為單位的
這樣你就能得出營業利潤了
在這個例子中 就是50減去15 也就是35
接著 在營業利潤下方還有其他項目
你還有利息 我來給你列出來――
還有非營業收入、利息和其他項目
我來寫一下
利息 假設也是5千
如果利息是我們關心的
這樣你就有了稅前收入
我並沒有把非營業性收入放進來
因為我們假設現金不產生任何收益
因此稅前收入為30(單位:千)
如果這是我們所要算的
事情慢慢變得有點複雜了
再來討論你有所得稅的情況
假設稅率是1/3
所得稅就是10000
這樣就得出了收益
30減去10等於20
因此我認為 這部分的損益表
純粹是由這一塊決定的嗎?
帶有利息的這部分
取決於負債
並且所得稅本質上也是取決於負債
因為利息越多
你的利息抵稅也越多
所以這整個下面這一塊都取決於
你的資本結構
所以 如果你僅想要知道
企業價值產生什麼
它產生的就是營業利潤
因此我建議使用一個很好的比率
儘管這個比例並不常用
其實也並不是說它非傳統
只是你你聽到不多
我覺得你可以可以用企業價值與營業利潤的比率
作為一個很好的度量標準
這個比率在很多例子中是資產收益率的倒數
正如我在第一個視頻中定義的那樣
對於資產收益率的定義有很多
但是從本質上說也就是每一美元營業利潤
創造的企業價值是多少
這個比率是我認為比較好的標準
目前我們見到的比較一致的度量標準是
當你看到人們討論企業價值的時候
是企業價值與EBITDA的比率
如果你去某個公司做研究分析的工作的話
這將成為一個工具
一個公司希望你使用的工具
我們現在希望理性、合理地來討論它
第一個問題是
理性、合理地討論一下什麼是EBITDA?
EBITDA指的是扣除利息、稅項、折舊
及攤銷前的利潤
現在我們來看它在這裡會是什麼
它是扣除利息、稅項、折舊
以及攤銷之後的利潤
因此它在所有這些項目之前
實際上 讓我們和之前提到的做個比較
你有EBITDA
也有EBIT
EBIT指的是扣除利息、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EBIT指的是利潤
把所得稅和利息加回去之後
你就會得到營業利潤
這一點我在過去就複習過
但是營業利潤和息稅前利潤之間的區別是
EBIT可能包含一些非營業性收入
而這兒我沒有把非營業性收入考慮進來
但是如果現金產生了一部分收益
而這部分收益與企業營業無關
那麼它就應該被包含在EBIT中
它並不是營業性收入
但是討論它的話 他們通常很接近
例如 與非金融性很接近
這就是EBIT
如果我們要得到EBITDA
你只需要把折舊與攤銷加回來就行了
因此EBITDA在這兒
EBIT為35000
如果加上折舊與攤銷 結果將為4萬
因此 這個例子中EBITDA為4萬
如果我所用的單位是千 那就是40,000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人們會如此關心EBITDA?
為什麼EBITDA常被用來代替營業利潤呢?
問題的關鍵在於折舊與攤銷
我們在有關折舊與攤銷的視頻中說過這個問題
這些只是擴展成本
在這一段期間 並沒有現金的流出
我們看這個折舊與攤銷
可能是我十年前買了1百或十萬美元的東西
每年折舊1/20
但是20年前現金就已經花出去了
因此這是這段期間的 折舊攤銷
它並沒必要流出現金
事實上 並沒有現金的流出
在以後的視頻中我們將討論如何計算出
一段時間內流出的現金是什麼
它被稱為非現金費用
因此當你算出EBITDA 當你加上所得稅
加回利息
再加回折舊與攤銷
你所得到的是最本質的東西
也就是企業產生的原始現金流量
許多人關心這個指標
因為這是代表
一個公司做事能力的指標
比如說支付利息 支付所得稅 或者是
公司自身的投資能力
或者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如果你看EV與EBITDA的比率
你說的是對於每一美元原始現金
所產生的企業價值
假設我不對公司進行再投資
也不購買新設備
如果僅僅只是原始資本
那麼我支付了多少給企業呢?
有沒有一個一般的經驗法則?
將來我們將在這方面講得更多
我想我已經花了超過正常時間限制
對於一個非常穩定
也就是公司業績不下降也不增長的企業來說
5倍的EBITDA被認為是一個較好的指標
但是更重要的是
這個行業其他公司的交易價格
因此所有這些比率
作為相對估值指標都比較好
將來我會向你們展示貼現現金流分析
或者自由現金流分析
或股息貼現模型或者其他東西
那時你就可以算出絕對價值
但是當你在公共市場看商品的時候
當你正在挑選好決定買什麼的時候
你也同時決定不買其他東西
當你選好準備賣出一件東西的時候
也就說明你選好不賣其他東西了
因此相對價值開始變得有點重要了
無論如何,希望這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