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花了近十年的時間 在尋找一種新型致命病毒的來源, 一路追到中國最高的山岳 及最偏遠的洞穴。 他們終於在石頭洞中的 蝙蝠身上找到了這種病毒: 前面提到的病毒是種冠狀病毒, 在 2003 年,這種病毒造成了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ARS)的流行。 冠狀病毒這種病毒 上面蓋著小型蛋白質突刺, 看起來像皇冠一樣—— 拉丁文叫「corona」。 已知的冠狀病毒就有數百種。 當中有七種會感染人類 且可能會造成疾病。 SARS 冠狀病毒會造成 SARS、 MERS 冠狀病毒會造成 MERS, 而新型冠狀病毒會造成嚴重特殊 傳染性肺炎(COVID-19)。 七種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中, 有四種會造成感冒, 鼻子和喉嚨會有 輕微但傳染力強的感染。 兩種則會感染肺部, 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造成 COVID-19 的第七種 則具有每一種特徵: 它很容易傳播,也會嚴重影響肺部。 當受感染的人咳嗽時, 含有病毒的飛沫就會灑出去。 當飛沫進入另一個人的口鼻時, 就可能會感染這個人。 人與人很靠近的密閉空間 是最適合冠狀病毒傳播的環境。 天冷時,病毒脆弱的外殼 較不易被破壞, 使其存活於宿主的時間更長, 若暴露在太陽光的紫外線下, 外殼就可能受損。 對於已知的病毒, 這些季節性變化的影響較大。 但因為還沒有人對新病毒有免疫力, 可感染的宿主非常多, 不用理想的條件也會傳播出去。 在體內,蛋白質突刺 會插進宿主的細胞中, 和細胞融合在一起—— 使病毒得以劫持宿主細胞 以複製自身的基因。 冠狀病毒的基因儲存在 RNA 上。 所有的病毒若不是 RNA 病毒就是 DNA 病毒。 RNA 病毒通常比較小,基因數也較少, 那表示它們會感染許多宿主, 並在那些宿主體內快速複製。 一般來說,RNA 病毒 沒有校對的機制, DNA 病毒則有。 所以 RNA 病毒在複製時 更有可能會出錯,稱為突變。 有許多突變是無用的, 甚至是有害的。 但有些突變會讓病毒 更適應某些環境—— 比如新的寄宿對象物種。 倘若病毒從動物跳到人類身上, 通常就會發生傳染病的流行。 造成伊波拉、茲卡、SARS 流行, 及 COVID-19 全球大流行的 RNA 病毒皆是如此。 病毒到人類身上後仍會突變—— 通常不足以造出新病毒, 但足以造出原始病毒的變異或分型。 冠狀病毒和大部分 RNA 病毒 有幾個關鍵性的差異: 它們尺寸大,也就是基因數目多, 讓它們更有機會發生有害的突變。 為了降低這種風險, 冠狀病毒有個獨特的特徵: 它有種負責檢查並修正 複製錯誤的酵素。 這個特徵讓冠狀病毒更加穩定, 突變的速度比其他 RNA 病毒慢。 雖然可能這聽起來相當難搞, 然而緩慢的突變率實際上是 有希望解除病毒武裝的信號。 在受感染後,我們的 免疫系統便會認得病菌, 再次受到它們感染時, 就會快速摧毀它們, 避免我們生病。 但病毒突變後會比較難 被我們的免疫系統認出來—— 因此較難對抗它們。 突變也減低抗病毒藥物 和疫苗的效果。 因為這些藥物和疫苗都 明確針對某種病毒量身打造, 因此我們每年都需要新的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的突變非常快, 經常會有新的分型出現。 冠狀病毒的突變速率較慢, 表示我們的免疫系統、藥物、疫苗 在受感染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 都還能認得這些病毒, 因此我們能受到較佳的保護。 但我們仍然不清楚我們的身體 對不同的冠狀病毒能免疫多久。 尚未有任何證明有效的治療方式 或疫苗可以對付冠狀病毒。 一直以來我們並未著重治療 造成感冒的冠狀病毒, 雖然科學家針對 SARS 及 MERS 開發治療方式, 但在完成臨床試驗前 疫情就已經告終了。 有些科學家說,只要我們 繼續侵犯其他動物的棲息地, 就一定會有新的冠狀病毒 跳到人類身上。 但若我們研究這些未知的領域, 結果不見得會這麼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