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想象一个世界: 一个各种能力的孩子都能 共同学习、玩耍和成长的世界, 一个所有人都能自主决定与谁交友、 或去哪所学校上学, 或与谁一起学习的世界, 而不用在乎能力的差异。 这就是我每天都在为之奋斗的事。 我试着思考如何去实现这个想象, 如何试着理解并欣赏 融合教育的力量与光明前景。 所以,什么是“融合”? “融合”并不是一种策略—— 一种教学策略—— “融合”也不是为学生分班的方式, “融合”是一种归属感, 一种集体的归属感, 比如一群朋友、一所学校、一个社区。 但我们也需要记住, “融合”并不只是意味着身处某个团体。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 你走进一个满是人的屋子里, 但你并不属于那里, 你不是他们中的一员, 这样的感觉并不好。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 才能让我们所教育的孩子 不会经历这种受冷落的感觉? 我们的工作是教书育人, 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去办到。 我们所知道,并且希望知道的是, 教学确有效果, 而且十分重要。 但同样重要的是, 教育并非 “教过就好”, 教育是有意识的行为, 教育也是需经策划的行为。 教育能让我们所有人都更加成功—— 比如正在认识周遭世界的孩童, 比如正在学习语言的残障男孩, 比如正在学习两位数加法 或者如何骑单车的小学生, 亦或是一位年逾五旬且不懂科技 却正在学着用平板电脑的人。 教育对所有人都有效。 良好教育对我们所有人都有好处。 如今,有时我们成年人 也会忘记良好教育的重要性, 因为我们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太远, 也不想尝试去学习新事物。 所以,我每年都会做一件事: 鼓励我的研究生们 尝试学习一样新的东西。 研究生往往会疑惑地看着我,说: “我们是研究生,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 然后我会说: “是啊, 但既然你们已经成了研究生, 说明你们对读书已了如指掌, 所以,试着学些其他的东西吧, 试着学些你并不擅长的东西。” 我本人也遵循这一理念, 我会经常学习新技能或新知识, 且这些技能和知识都来自 我并不擅长的领域, 因此,我在 50 岁生日那天 参与了“铁人三项” 比赛, 并体会到—— (掌声) 谢谢。 (笑声) 我也从中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当我们谈及教育时, 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 要同时考虑教育对师生双方的影响。 教育对学生的一大好处就是: 教育会使学生更为自信、 更有能力,不是吗? 良好的教育 会让学生们,让孩子们, 更好地掌握老师教给他们的东西。 同时,老师也会变得更加自信, 因为,对于一位老师而言, 最振奋的事莫过于 亲眼见证学生们的进步。 而且,确实,没有什么—— 没什么能比帮助学生 在学习上取得成效, 让他们能更好地获得信心。 如果你想教育某人, 如果你想提升某人的自信, 那就教他怎样阅读吧, 这就是你的办法。 说到教学,有一样东西十分重要, 那就是老师必须思考 自己要教些什么。 每当有人前来参观 我们在华盛顿大学开设的 以融合教育为特色的学前教育学院时, 他们往往会说: “真是太棒了, 在这里我分不出 谁有残疾,谁没有残疾。” 听到这总会让我倍感欣喜。 但仅仅让学生进行自然交流 就是一个好办法吗? 要知道,过去 50 年 针对同时接收残障以及健全儿童的 学校统计数据显示, 如果不对儿童进行任何特殊干预, 那么结果只能是 残障儿童和健全儿童共处一室, 但不会进行任何交流。 所以,如希望这两类儿童相互交流, 我们就需要教他们这样做; 如果我们希望他们互帮互助、 主动交流,并对彼此更加友善, 我们就需要教他们这样做; 如果我们想建设一个 同学间相互关心、相互扶持的班集体, 我们就需要教他们这样做。 这种教学必须是有意识的。 其次,这样的教学 还需要建立在数据之上。 我的意思是, 好的教育会带来好的结果。 事实上,我们往往会说 学生的失败等同于教育的失败。 如果学生无法完成 我们所制定的学习目标, 那是因为我们老师 没有正确地教导学生, 而不一定因为我们是差劲的老师。 原因可能还在于 我们没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式。 也许我们没能控制 所有我们应当控制的因素。 但当一位学生在某个领域止步不前, 我们所要汲取的教训是, 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 教育的确很重要, 尤其是 在教授价值观、技能、活动和结果时; 或我们想知道学生 在融合教育环境里可以学到什么时。 现在,当我和同事们在研究融合教育, 我们齐心协力, 在五年间研究了约 35 名儿童, 这些儿童包括小学生到高中生。 他们都是患有严重残疾的儿童, 我们在过去五年里 无数次观察这些儿童, 并与他们的老师、家长、同学、 以及与他们本人交流—— 如果他们能交谈的话, 因为我们想了解 融合教育带来的好处。 我们都知道这是有好处的, 我们也看见了好处, 我们还听说了许多故事, 而事实上,其中有一个故事 是我们每年都会听到的, 我喜欢称之为“生日派对的故事”。 想象一下,这里有一位 患有严重残障的三年级学生 他一直都被安排在 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班级。 但今年,该校决定采用融合教育, 因此,在支持下, 这位学生被安排在普通班级上课。 新学年开始三个月之后的一天, 布莱恩——三年级学生——放学回家, 他的书包里有一张生日派对的请柬。 他的父母说,这是布莱恩第一次 受邀参加生日派对。 这确实是一大结果,对吗? 但这并不是融合教育的最终结果。 请柬的数量并不是融合教育的结果, 而是体现结果的一项指标。 那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呢? 我们想要的结果是归属、关系和技能。 “归属”决定了我们的交流方式, 以及我们的孩子怎样 在团体、学校、班级, 和社群内进行交流。 “归属”还决定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来协助孩子在那个群体里 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关系”是学生与班级同学和其他同学 进行一对一交流的基础。 而我们所考虑的是 学生之间可能会存在多少种关系。 我们考虑了很多种可能的关系。 比如你和班级某个同龄人相处; 比如你对班级某个同学施以援手; 比如班级某个同学对你施以援手; 比如你和班级某个同学发生冲突, 而你需要学习解决冲突的正确之道。 你或许已经发现, 有一种关系我们没有标明, 那就是友谊。 因为友谊是一系列复杂关系的集合体, 这些复杂关系包括互帮互助, 包括外出玩耍, 有时也包括纠纷冲突,包括握手言和。 当然,融合教育的另一结果就是“技能”。 对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一定会赞赏有加, 但仅仅拥有技能并不意味着能成大器。 我们都知道,那些擅长数学、 擅长写作、擅长科学的人 无法使用自己技能的原因就在于 他们无法与其他人合作共事, 因为他们并没有好的人际关系, 因为他们不屑于建立关系, 或者没有能力成为团队一员。 所以,我们把以上种种 统称为融合教育。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融合教育, 我们也讨论了怎样促进融合教育。 但现在的问题是, 为什么我们要关心—— 为什么我们要关心融合教育呢? 我概括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融合,即是将多样化的愿景 转化为实际行动。 如果我们关心多样化, 那我们就要采取行动, 让多样化照进现实。 我刚才也提到过一份 50 年的统计数据, 是关于残障儿童与健全儿童的交流情况, 这数据告诉我们, 如果你只是把他们放在一个房间里 但不采取任何特殊行动, 那么残障与健全儿童只会同处一室, 而不会相互交流。 但我们知道, 如果我们用些聪明的教育方法 来促进交流, 那么我们所有人都将受益。 这也正是融合教育的力量与前景: 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支持, 每个人都要接受挑战, 这样一来,这个世界将变得更为包容, 我们每一个人也将从中受益。 谢谢大家。 (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