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当你跟一个朋友聊起自己的困难, 你发现他好像无法明白 这事为什么对你这么重要? 当你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一群人, 结果却发现没人能明白? 或者跟别人辩论, 对方突然指责起你来, 说你根本没有在听他们在说什么? 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是交流不畅, 而且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交流不畅), 我们都遇到过。 它会让人糊涂, 产生仇恨, 引起误会, 甚至使一个价值数百万的 探测器在火星坠毁。 其实,即便人们当面聊天, 在同一个房间, 说同一种语言, 人类的交流 依然是极为复杂的。 好在,当我们交流时, 对当下情况的基本理解 可以帮我们避免交流不畅。 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 “当我们交流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一种解释是“传递模式”出问题, 它视这种交流模式是一种 将讯息只做单向的传递而已。 这就好比,A 向 B 扔了一个球, 然后走掉了 但是, 这个简易的模式 并不能用来解释复杂的交流。 另一种解释是“交换模式”, 它承认交流中的附加障碍。 这个模式更准确地形容, 就好比把人与人的交流 比喻成一场接球游戏。 当我们在交流信息时, 我们会收到对方的反馈。 通过这样的信息交换, 双方共同建立语义。 但是这样的交换 也会有复杂性产生。 它不像星际迷航 裡面的演员可以心灵感应, 可以完全准确地传递想法。 相反, 人类只能通过主观视角 来发送和接收信息。 在交流中,A按照 她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信息, 而B 则会用自己的方式 去理解该信息。 所以,我们的“感知过滤器” 一直在改变语言的含义。 还记得刚刚的接球游戏吗? 让我们把球想像成 一块软软的黏土。 当每个人接到它时 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会把它捏成 符合自己独特知觉的形状。 这些影响因素包括 阅历,年龄,种族,性别, 民族,宗教,或家庭背景。 与此同时, 人们会根据自己与对方的关系 以及自己对语言的独特解释 来理解对方说的话。 人们有时也会 被其他事物分心, 比如堵车, 肚子在叫了, 甚至情绪也会 干扰人们对事物的理解。 而且, 当谈话的参与人数增加, 每个人都带着主观性, 交流的复杂程度 就会飙升。 当黏土块在人们之间 不断传递,重塑,变形, 难怪我们的讯息有时会变成 一堆交流不畅的烂泥巴。 但幸运的是, 一些练习能帮助我们 掌控日常互动 从而达到顺畅交流。 练习一: 首先你要意识到,被动聆听 和主动聆听是有区别的。 要积极去感受 他人言语和非言语信息, 并通过调整你的表达 来促使对方更好地理解你。 练习二: 聆听时要用到你的 眼,耳,甚至内脏。 记住,交流并不仅限于 文字交流。 练习三: 理解他人和试图被他人理解 都要慢慢来。 如果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就容易忘记 交流其实是双向的。 要善于接受对方可能说的话。 最后,练习四: 要意识到自己的“感知过滤器”。 你的阅历, 包括文化,社群和家庭环境, 都会影响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你要说:“我是这样 看这个问题的,你呢?” 不要以为你的主观看法 都是客观真理。 这个练习可以 帮你改进与他人的谈话 从而达成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