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坦白一件事。
我到最近才學會開車。
真的很困難。
並不是大腦老化的問題。
你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
學會開車時的狀況嗎?
當時你所做的每一個決策
都有經過深思熟慮嗎?
上完駕訓課回到家,
我的精神完全耗盡。
身為認知科學家,
我知道這是因為我使用了
大量的「執行功能」。
執行功能是一種很驚人的能力,
我們能夠有意識地控制思想、
情緒和行為,
以達成目標
比如學會開車。
我們需要用此功能的時機
包括要打破習慣、
阻止衝動,和事先規劃。
但只有在出狀況的時候,
我們才會明確感覺到它。
比如,你們是否曾經不小心
將柳橙汁倒到麥片早餐裡?
(笑聲)
或者,開始滑手機看臉書,
然後突然發現已經
錯過了開會時間?
(笑聲)
或者,更耳熟的例子:
計畫在下班回家的路上
要先去一家商店,
然後下班就像自動導航一樣
直接開車回家了?
(笑聲)
每個人都會遇到這些事。
我們通常稱之為心不在焉,
但真正發生的狀況是我們
遇到了執行功能失誤。
我們每天在生活的各面向中
都會使用到執行功能。
過去三十年間,
研究者發現它能協助做各種預測,
不論是在童年或之後,
比如預測社交技能、
學術成就、身心健康、
賺錢、存錢,甚至是否會入獄。
聽起來很棒,對吧?
所以,並不意外,
像我這樣的研究者會想要了解它,
並想辦法改善它。
但,最近,在自我提升上,
執行功能已變成了很熱門的行話。
大家認為我們能透過
iPhone 的大腦訓練應用程式
及電腦遊戲來改善這項功能,
或是用特殊的方式來練習
這項功能,如下棋。
研究者試圖在實驗室中
訓練這項功能,
希望能改善它及和它相關的東西,
如智力。
嗯,我在這裡告訴各位,
這種關於執行功能的想法大錯特錯。
廣泛來說,大腦訓練
不會改善執行功能,
因為用狹隘的方式訓練大腦
是種脫離真實情境的狹隘練習。
所以,你能成為手機裡
執行應用程式的高手,
卻不能幫你戒掉每周兩次
把柳橙汁倒入麥片早餐中的壞習慣。
(笑聲)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善執行功能,
在生活上有所不同,
你就得要了解這項功能
如何受到情境的影響。
讓我進一步說明我的意思。
在實驗室中,我們
有一項很棒的測驗,
用來測量小朋友的執行功能,
叫做「多維度變化的卡片分類」。
孩子的任務是要用
一種方式把卡片分類——
比如依形狀來分類——
不斷重覆做,直到建立習慣。
接著,他們會被要求改變,
用另一種方式將同樣的卡片分類,
比如依顏色分類。
很小的孩子難以做到。
三歲和四歲的孩子通常
會持續用老方法做分類,
不論你提醒他們多少次
要換方法,還是一樣。
(影片)女子:藍色的放在
這裡,紅色放在那裡。
這是藍色的。
好,現在我們要玩
一個不同的遊戲。
我們不再玩顏色遊戲了。
我們要來玩形狀遊戲,
在形狀遊戲中,
所有的星星都要放這裡,
卡車放這裡,好嗎?
星星放這裡,卡車放這裡。
星星放哪裡?
卡車放哪裡?
太棒了。
好,星星放這裡,卡車放這裡。
這是卡車。
(笑聲)
星星放這裡,卡車放這裡。
這是星星。
(笑聲)
講者:真的很引人注目,
很顯然她無法使用她的執行功能。
但,重點是:
我們用這項任務及其它
類似的任務來訓練她,
最終,她能進步,
但這是否也意味著在實驗室之外,
她的執行功能也得到了提升?
不,因為,在真實世界中,
她要用執行功能做的事,
遠遠超過只是在
形狀和顏色之間轉換。
她得要從加法轉換到乘法,
或從玩耍轉變到收拾東西,
或從想著她自己的感覺
轉換到想著她的朋友。
在真實世界的情況中能否成功
就要看你的動機有多強
及你的同儕在做什麼等等。
此外,也要看你在特定情況中
使用執行功能時採用的策略是什麼。
我要說的是,情境真的很重要。
讓我舉個例子,
這個例子出自我的研究。
我最近帶了一群孩子
來做經典的棉花糖測驗,
它被用於測量延遲滿足,
而延遲滿足需要用到大量的執行功能。
很多人可能聽過這項測驗,
基本上,我們要孩子做選擇。
他們可以馬上拿到一顆棉花糖,
或者,如果他們能
等我到另一間房間,
拿更多的棉花糖回來,
他們就可以得到兩顆。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
想要第二顆棉花糖,
但關鍵在於:他們能等多久?
(笑聲)
我加上一點小改變,
來觀察情境造成的影響。
我告訴每個孩子,
他們屬於一個小組,
比如綠色小組,
我甚至還給他們綠色的 T 恤穿。
我說:「你的小組為了得到
第二顆棉花糖而等待了,
另一組,橘色小組,
則沒有等。」
或者我會說相反的話:
「你的小組沒有等第二顆
棉花糖,而另一組等了。」
接著,我留下孩子單獨在房間中,
我用網路攝影機監看
他們能夠等多久。
(笑聲)
我發現,
如果孩子相信他所屬的小組
有等到兩顆棉花糖,
他自己也比較有可能會等待。
他們會受到根本沒見過面的
同儕團體所影響。
(笑聲)
挺酷的,對吧?
得到這樣的結果,我仍然不知道
是從眾心理還是有什麼
更深層的因素導致了這個結果。
所以我找來了更多孩子,
在棉花糖測驗之後,
我讓他們看一些照片,
照片上都有兩個孩子,
我告訴他們:「其中一個孩子
喜歡馬上就拿到東西,
比如餅乾和貼紙。
另一個孩子喜歡為了
得到更多而等待。」
接著,我問他們:「你比較喜歡
這兩個孩子中的哪一個?
你想和哪一個玩?」
我發現,當孩子相信
他所屬的小組有等待,
他就比較會偏好其他
也會等待東西的孩子。
所以,知道所屬的小組做了什麼,
就會讓他們更珍視等待。
不僅如此,
這些孩子很可能會用執行功能
來產生策略,協助他們自己等待,
比如坐在他們的手上,
或是轉向看不到棉花糖的方向,
或是唱歌讓自己分心。
(笑聲)
這就顯示出情境的重要性有多高。
並不是這些孩子有比較好
或比較差的執行功能,
而是情境因素幫助他們
更好地運用這項能力。
所以,對你及你的孩子,
這些發現有什麼意義?
比如說你想要學西班牙語。
你可以嘗試改變你所處的環境,
讓你周圍都是想要
學習西班牙語的人,
如果這些人又是你真心
喜歡的人,那就更好了。
這麼一來,你使用
執行功能的動機就會更強。
或者,比如你想要協助你的孩子
把數學作業做得更好。
你可以教她在特定的情境中
使用執行功能的策略,
比如在開始用功之前先收起手機,
或是規劃在用功一小時後獎勵自己。
我的意思並不是環境決定一切。
執行功能相當複雜,
形塑它的因子非常多。
但我希望各位記住,
如果你想要在生活中的某個面向上
改善你的執行功能,
不要走捷徑。
想想情境,
要如何讓自己更重視目標,
和在那特定的情況中
如何運用策略協助自己。
我認為有句古希臘諺語
說得很好:「了解你自己。」
關鍵在於要知道
情境如何形塑你的行為,
和知道了之後要如何改善。
謝謝。
(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