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饥挨饿的孤儿寻求着 第二份果腹的薄粥。 未婚待嫁的老姑娘 在破旧的婚纱中虚度时光。 铁石心肠的守财奴 饱受过去之灵的折磨。 即便是在离世一百多年之后, 查尔斯·狄更斯作品中的人物 依旧特点鲜明。 他的作品如此的引人注目, 让他的写作风格自成一派。 但是狄更斯作品的哪些特 征使它如此特别呢? 狄更斯的小说让人满怀期待, 作品贯穿着思维严谨的设定, 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神秘性。 这些特性激发了观众的求知欲。 当第一章发行后,作品就开始连载了, 也就是在读者买得起的文学期刊上 每次发行几个新章节, 只有完结之后才会整理并刊印成书。 这引发了人们对他设计 的扣人心弦的情节 和所揭露真相的狂热猜测。 连载不仅让作品面向更广大的读者, 让他们保持阅读兴趣, 而且也为作者本身做足了宣传。 狄更斯因为他的才智变得尤其出名, 他将才智完全倾注于离奇的人物 以及戏剧化的讽刺之中。 他塑造的角色展示了 人类行为中极为荒谬的一面, 这些角色的名字往往能展现出 个人特点或社会地位, 像受压迫的 Bob Cratchit, 卑躬屈膝的 Uriah Heap, 以及活泼的 Septimus Crisparkle。 狄更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 设立了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是对他所生活的社会 的一种写照。 例如,狄更斯经常思考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改变。 在工业革命时期, 底层社会居民的工作 和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狄更斯自身在孩童时期 就经历过这般苦难, 在他的父亲因欠债而锒铛入狱后, 他就被迫进入皮靴染色厂工作。 这影响了他在长篇小说《小杜丽》中 对马歇尔希监狱的描写, 其中名义上的角色 就负责照顾她的囚犯父亲。 故事中监狱,孤儿院或者贫民窟 这些背景看起来残忍, 但却使狄更斯能够揭示 当时社会中最容易 被忽视的人群的生活。 在《尼古拉斯·尼克贝》中, 尼古拉斯与学校校长 Wackford Squeers 共事。 他很快意识到, Squeers 在经营着一个骗局, 他通过支付费用从而得到 那些父母欲抛弃的孩子, 暴力对待这些孩子们并剥削他们。 《雾都孤儿》同样也讲述了 州孤儿院的孩子们的困难处境, 描绘了冷酷无情的贫民习艺所。 在这里,Oliver 向 Bumble 先生乞求食物。 当 Oliver 逃到伦敦后, 却又陷入了地下犯罪的圈套。 这些故事频繁描绘了 维多利亚时代(译注:1837-1901) 阴冷,腐败以及残酷无情的现实。 但是狄更斯同样也注意到 在他所处的时代, 老传统正日渐式微。 伦敦凭借工业,贸易 以及社会流动能力的新模式, 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孵化器。 于是狄更斯笔下的伦敦 成为了二元化的世界: 一面是艰难困苦的世界, 另一面充满着希望与无限可能。 例如,《远大前程》里的奥秘 就是围绕着主人公 Pip 的潜力, 主人公是一名孤儿,默默无闻的他 受到一名匿名神秘人帮助, 进入了上层社会。 在他寻求真相的过程中, Pip 成为了其他人野心的替罪羊, 必须与阴影下的角色做出妥协。 与很多狄更斯笔下的主人公一样, 可怜的 Pip 的地位瞬间土崩瓦解, 这就是为何拜读狄更斯的作品 对读者来说是最美好的时代, 同时对他笔下的角色来说 是最悲惨时代的原因之一。 狄更斯通常在小说的结尾 给出清晰的结局, ——除了《艾德温·德鲁德之谜》。 该小说详细描述了孤儿 Edwin 在谜一般的环境下消失了。 然而,狄更斯本人 却在小说完成前去世了, 没有留下任何信息 来辅助解决这个谜题。 读者们继续激烈的争论 谁是狄更斯笔下的杀手, 以及是否 Edwin Drood 在第一次出场就被杀死了。 在许多改编版本, 文学致敬 以及小说的字里行间中, 狄更斯引人入胜的文笔 以及全景版的世界观 持续产生着共鸣。 时至今日,形容词 Dickensian 仍然暗指污秽的工作 或是肮脏的生活环境。 但是形容一部小说为 Dickensian,通常来说是较高的称赞, 因为它展示了发生在 意料之外的地点的 真实冒险和发现。 尽管狄更斯经常探寻 阴森冷酷的世界本质, 但他那利刃般的思绪 总能在最黑暗的角落发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