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威斯特布路浸信會長大。這是我離開的理由。
-
0:01 - 0:04那時我是個碧眼豐頰的五歲小孩,
-
0:04 - 0:07第一次跟著家人一起去示威抗議。
-
0:08 - 0:10我媽媽要我把洋娃娃留在休旅車上。
-
0:11 - 0:14我站在悶濕的堪薩斯街角,
-
0:14 - 0:17幾十個親戚圍繞在身邊,
-
0:17 - 0:20我的拳頭緊握著
一個我還看不懂的示威牌: -
0:21 - 0:22「同性戀該死。」
-
0:23 - 0:24那就是開端。
-
0:25 - 0:27我們的抗議很快就變成日常事件,
-
0:27 - 0:29以及國際注目的焦點,
-
0:29 - 0:32身為威斯特布路浸信會的一員,
-
0:32 - 0:35我成為到全國示威的固定班底。
-
0:35 - 0:37我反同性戀的示威生涯,
-
0:37 - 0:39以及我熟悉的那種生活,
-
0:39 - 0:40在 20 年後結束,
-
0:40 - 0:43有一部分是因為推特上的陌生人,
-
0:43 - 0:46他們讓我看見與他人互動的力量。
-
0:47 - 0:48在我家,
-
0:48 - 0:52生活被框架成善惡間的
偉大屬靈爭戰。 -
0:52 - 0:55善的是我的教會與教友,
-
0:55 - 0:57惡的則是其他所有人。
-
0:58 - 0:59我的教會古怪的論點是,
-
0:59 - 1:02我們是不屬這世界的,
-
1:02 - 1:05而那每天都在
加深我們與別人的不同。 -
1:06 - 1:08「要把潔淨的和不潔淨的
都分別出來。」 -
1:08 - 1:10經上這麼說,
-
1:10 - 1:11我們就如此行。
-
1:11 - 1:13從棒球比賽到國軍葬禮,
-
1:13 - 1:17我們全國旅行尾隨在後,
舉著閃亮的示威牌, -
1:17 - 1:20告訴別人他們有多「不潔淨」,
-
1:20 - 1:23以及為什麼他們將被定罪。
-
1:23 - 1:26這是我們一生的重點。
-
1:26 - 1:31這是我在撒但懷抱的世界中
唯一能做的善事。 -
1:31 - 1:33就像我其他十位手足,
-
1:33 - 1:36我由衷相信我所受的教導,
-
1:36 - 1:39而我也以特別火熱的心
追求威斯特布路的計畫。 -
1:40 - 1:432009 年,這份火熱把我帶到推特。
-
1:44 - 1:46一開始,我在那個平台上遇到的人
-
1:46 - 1:48就像我預期般的不友善。
-
1:48 - 1:51他們就是我從小在示威裡看到的
-
1:51 - 1:53網路版叫囂者。
-
1:53 - 1:56但是在這片數位世界的吶喊中,
-
1:56 - 1:58發展出一個奇特的模式。
-
1:58 - 2:03有人會在我的版上
留下憤怒與蔑視的話, -
2:03 - 2:07我就會用一段混合著
聖經經文、流行文化 -
2:07 - 2:08及笑臉的文字回應。
-
2:09 - 2:14你可以理解他們會覺得
有點糊塗、措手不及, -
2:14 - 2:16然後對話就會隨之開展。
-
2:16 - 2:17這很文明 ──
-
2:17 - 2:20兩邊都充滿了純粹的好奇心。
-
2:20 - 2:24另一邊的人怎麼會對這世界
做出這麼怪的結論? -
2:25 - 2:28有時候對話還會在真實生活上演。
-
2:28 - 2:30在推特上與我爭論互罵的人
-
2:30 - 2:32會到我的示威地點來看我,
-
2:32 - 2:34如果我正好在他們的城市裡。
-
2:35 - 2:37一位名叫大衛的男士就是其中之一。
-
2:38 - 2:40他有個部落格叫「猶太真妙」,
-
2:41 - 2:44在數個月激烈但友善的網上辯論後,
-
2:44 - 2:46他跑出來到我在
紐奧良的示威地點看我。 -
2:47 - 2:51他從住的地方耶路撒冷
帶了一種中東點心給我, -
2:51 - 2:53而我帶了一盒符合猶太教規
潔淨認證的巧克力給他, -
2:53 - 2:55手上還拿著「神恨猶太人」的標牌。
-
2:55 - 2:57(笑聲)
-
2:57 - 2:59我們的立場壁壘分明,
-
2:59 - 3:02但是彼此之間的
敵友界線卻愈來愈模糊。 -
3:03 - 3:05我們以同而為人的觀點來展開碰面,
-
3:05 - 3:07這也改變我們彼此交談的態度。
-
3:08 - 3:09這要花點時間,
-
3:10 - 3:13但最終這些對話
在我的心中種下懷疑的種子。 -
3:13 - 3:17我在推特上的朋友花時間
了解威斯特布路的教義, -
3:17 - 3:18也因為這樣,
-
3:18 - 3:21他們能找到我一輩子
都沒看到的矛盾點。 -
3:22 - 3:25為什麼我們強烈主張
同性戀要判死刑, -
3:25 - 3:29耶穌卻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
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
3:29 - 3:32我們怎麼能宣稱我們愛自己的鄰舍,
-
3:32 - 3:35卻在同時禱告神摧毀他們?
-
3:36 - 3:40真相是這些人在網路上
對我顯出的關心, -
3:40 - 3:41本身就是一場矛盾。
-
3:42 - 3:43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
-
3:43 - 3:47另一邊的人並不是
我被教導相信的惡魔。 -
3:48 - 3:50這樣的領悟改變了我的人生。
-
3:51 - 3:54一旦我看到我們並不是
神聖真理的終極審判者, -
3:55 - 3:56而是不完美的人類,
-
3:56 - 3:58我再也不能假裝下去。
-
3:58 - 4:01我再也無法把我們的行動合理化──
-
4:01 - 4:04特別是我們抗議葬禮的殘酷行動,
-
4:04 - 4:06以及慶祝人類的悲劇。
-
4:08 - 4:09這些自身觀點的改變,
-
4:09 - 4:12大舉侵蝕我對所屬教會的信任,
-
4:12 - 4:15最終讓我無法再待下去。
-
4:17 - 4:21壟罩在悲傷與害怕之下,
我於 2012 年離開威斯特布路。 -
4:23 - 4:25剛離開的時候,
-
4:25 - 4:28想要躲起來的本能幾乎要癱瘓我。
-
4:28 - 4:31我想要從家人的批判聲中躲起來,
-
4:31 - 4:33我知道他們這一輩子
都不會再跟我說話 ── -
4:33 - 4:36而他們的想法及意見
對我卻意味著一切。 -
4:36 - 4:40我也想從我拒絕已久的
世界中藏起來 ── -
4:40 - 4:42這些人沒有任何道理
要給我第二次機會, -
4:42 - 4:45因我們已經敵對了這麼久。
-
4:46 - 4:47然而,不可置信的是,
-
4:47 - 4:49他們給了。
-
4:49 - 4:52這個世界看得到我的過去,
因為網路上記錄了所有── -
4:52 - 4:54成千上萬的推文,數以百計的訪談,
-
4:54 - 4:58從地方電視台到
全國的「霍華史登秀」── -
4:58 - 5:01卻還是有這麼多人張開膀臂擁抱我。
-
5:02 - 5:04我寫了篇文章為我造成的傷害賠罪,
-
5:04 - 5:07但是我也知道一篇道歉文
並不能消彌什麼。 -
5:08 - 5:10我能做的就是試著建立新生活,
-
5:10 - 5:14找個方法彌補過去的傷害。
-
5:15 - 5:17他們有理由懷疑我的誠意,
-
5:17 - 5:18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懷疑。
-
5:19 - 5:20而且,
-
5:21 - 5:22考慮到我的歷史,
-
5:22 - 5:24這真的超過我所求的 ──
-
5:24 - 5:26饒恕與寧願相信我。
-
5:26 - 5:28這仍然讓我驚訝。
-
5:29 - 5:31我離家的第一年
-
5:32 - 5:34和我的妹妹四處流浪,
-
5:34 - 5:36她選擇跟我一起離開。
-
5:37 - 5:38我們走進一個黑暗的深淵,
-
5:38 - 5:42但是我們很驚訝地發現
帶領我們前進的光及道路, -
5:42 - 5:45竟然來自我們許久以來
一直攻擊的同一個社群。 -
5:46 - 5:46大衛,
-
5:46 - 5:49我在推特上交到的妙猶太朋友,
-
5:49 - 5:52邀請我們待在一個
位於洛杉磯的猶太社區。 -
5:53 - 5:56我們睡在一對哈西迪派
猶太拉比夫婦家的沙發上, -
5:56 - 5:57他們有四個小孩 ──
-
5:58 - 6:00三年前我曾對這位拉比抗議過,
-
6:00 - 6:03我舉牌說「你們的拉比是娼妓!」
-
6:05 - 6:09我們花了好長的時間談論
猶太教的神學及生活, -
6:09 - 6:11同時我們也在他們符合
猶太教義的潔淨廚房洗碗, -
6:11 - 6:13切菜準備晚餐。
-
6:14 - 6:15他們待我們就像家人。
-
6:16 - 6:18他們並不責難我們,
-
6:18 - 6:20我再次感到驚訝。
-
6:21 - 6:22那段時間充滿了混亂,
-
6:22 - 6:25但是我常常提到的一點,
-
6:25 - 6:28是在那段期間意外領悟到的一件事:
-
6:29 - 6:31那是一種解脫及恩典,
-
6:31 - 6:33我再也不用對
幾乎我看到的每一個人, -
6:33 - 6:37直覺地從心中發出嚴厲批判。
-
6:38 - 6:40我領悟到我需要學習。
-
6:41 - 6:42我需要傾聽。
-
6:44 - 6:46最近這件事一直在我的心中掛懷,
-
6:46 - 6:49因為我實在不能不看見
在公眾演講中, -
6:49 - 6:53充斥著太多破壞性的衝動行事,
就像我的前教會一樣。 -
6:54 - 6:57我們從沒有像現在一樣
如此歌頌著包容心與多樣化, -
6:58 - 7:00然而我們卻愈來愈分裂。
-
7:00 - 7:02我們想要好的東西 ──
-
7:02 - 7:06正義、平等、自由、尊嚴、繁榮──
-
7:06 - 7:07然而我們選擇的路徑
-
7:07 - 7:10卻更像我在四年前
所選擇離開的道路。 -
7:11 - 7:14我們把世界分成我們與他們,
-
7:15 - 7:17只有要對另一個陣營進行
言語的轟炸攻擊時, -
7:17 - 7:19才會從自己的地堡中探出身來。
-
7:20 - 7:24我們大筆一揮,就把一半的國家寫成
不知民間疾苦的自由派菁英, -
7:24 - 7:26或是有種族偏見、厭惡女性的霸凌。
-
7:26 - 7:30沒有細分、沒有複雜性、沒有人性。
-
7:30 - 7:34即使有人喊出對另一方
要有同理心及了解, -
7:34 - 7:36對話幾乎都會變成
-
7:36 - 7:38辯論誰該得到更多同理心。
-
7:40 - 7:41就像我學到的,
-
7:41 - 7:45我們也一直拒絕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
7:45 - 7:46或是敵對方的優點。
-
7:47 - 7:49妥協該受咒詛。
-
7:50 - 7:54我們甚至攻擊自己人,
因為他們膽敢質問政策路線。 -
7:55 - 7:59這條路為我們帶來殘酷、
抨擊,加深兩極化, -
7:59 - 8:01甚至暴力相向。
-
8:02 - 8:04我還記得這條路。
-
8:04 - 8:06它不會帶我們達到目的。
-
8:07 - 8:10我之所以還懷抱希望,
是因為我們能為之做點什麼。 -
8:11 - 8:12好消息是它很簡單,
-
8:13 - 8:15壞消息是它很難。
-
8:15 - 8:19我們必須與意見相左的人
對話及聆聽。 -
8:20 - 8:22這很難,因為我們經常無法了解
-
8:22 - 8:24另一邊的人怎麼會有這樣的立場。
-
8:25 - 8:27這很難,因為義憤填膺,
-
8:27 - 8:31我們的自以為是,
-
8:31 - 8:32是如此難以抗拒。
-
8:33 - 8:36這很難,因為這意味著
我們要展示出同理與同情, -
8:36 - 8:39對象卻是向自己顯現
敵意和蔑視的人。 -
8:40 - 8:43要顯露善意的衝動是如此誘人,
-
8:43 - 8:45然而我們不想成為那樣的人。
-
8:45 - 8:47我們可以抗拒。
-
8:47 - 8:51在推特上所遇到的人
總是啟發著我這麼做, -
8:51 - 8:55表面上看似敵對的人
卻變成我心愛的朋友。 -
8:55 - 8:59有一位特別諒解又很寬大的人,
-
8:59 - 9:00就是我的丈夫。
-
9:01 - 9:04我回應他的方式一點都不特別。
-
9:05 - 9:07特別的是他們對待我的方法。
-
9:08 - 9:11過去幾年我常常在想這件事,
-
9:11 - 9:14我發現有四件事他們做得很不一樣,
-
9:14 - 9:16讓真正的對話成為可能。
-
9:17 - 9:19這四個步驟很小,但是很有力,
-
9:19 - 9:23在現今棘手困難的對談中,
我盡其所能地努力實踐它們。 -
9:24 - 9:27第一就是不要假設對方的意圖不好。
-
9:28 - 9:30我在推特上的朋友明白
-
9:30 - 9:33即使我的詞語激進、帶著攻擊性,
-
9:33 - 9:36我是真的相信我在做對的事。
-
9:36 - 9:39假設動機不良幾乎立即切斷機會
-
9:39 - 9:43去了解他們為什麼相信自己所為。
-
9:43 - 9:45我們忘記了他們也是人,
-
9:45 - 9:48他們一生的經歷塑造了他們的想法,
-
9:48 - 9:50而我們卻卡在自己第一波的憤怒中,
-
9:50 - 9:54使彼此的對話很難超過這種反應。
-
9:55 - 9:57但是如果我們假設他們的
意圖良善或是中立, -
9:57 - 10:00我們的頭腦就架構出
更適合對話的方式。 -
10:02 - 10:05第二是要問問題。
-
10:06 - 10:08與意識形態相左的人交手時,
-
10:08 - 10:11問問題會幫助我們
-
10:11 - 10:13把兩方的歧見連起來。
-
10:13 - 10:17這很重要,因為如果我們
不了解對方真正的來意, -
10:17 - 10:19我們就無法提出有效的論據;
-
10:20 - 10:24而且這也讓他們有機會指出
我們立場的缺陷之處。 -
10:25 - 10:28但是問問題還有另一個目的:
-
10:28 - 10:30它告訴對方我們在聽。
-
10:31 - 10:33我在推特上的朋友停止控訴
-
10:33 - 10:35並開始問問題後,
-
10:35 - 10:37我幾乎自動模仿他們。
-
10:38 - 10:40他們的問題讓我有空間說話,
-
10:40 - 10:43但是他們也允許我對他們問問題,
-
10:43 - 10:45也很認真地聽他們的反應。
-
10:46 - 10:49這從根本改變了我們對話的動態。
-
10:50 - 10:52第三是保持冷靜。
-
10:53 - 10:55這要練習及耐心,
-
10:55 - 10:56但這很有力。
-
10:57 - 11:01在威斯特布路,我學會不去在乎
自己的言行對他人的影響。 -
11:01 - 11:04我想我的自以為義合理化了無禮──
-
11:04 - 11:08尖刻的語氣、提高的聲量、
侮辱、插嘴 ── -
11:08 - 11:10但是這種策略最終適得其反。
-
11:11 - 11:15在壓力大的情況下我們很自然
會提高聲量及加重尖酸話語, -
11:15 - 11:20但這會使對話以不滿及暴躁結束。
-
11:21 - 11:24當我的丈夫在推特上
還是個匿名的網友時, -
11:24 - 11:27我們的討論經常變的嚴酷尖銳,
-
11:27 - 11:29但是我們總是拒絕升高戰事。
-
11:29 - 11:31他反而會改變話題。
-
11:31 - 11:34他會說個笑話或推薦一本書,
-
11:34 - 11:37或是很委婉的找個理由離開對話。
-
11:38 - 11:39我們知道討論還沒結束,
-
11:39 - 11:43只是暫停一下,讓我們回穩。
-
11:44 - 11:47大家常常悲嘆數位溝通
讓我們變得不文明, -
11:47 - 11:51但是這也是網路對話
相較於面對面的好處之一, -
11:52 - 11:55當我們發現對方提出
令我們沮喪的想法和觀點時, -
11:55 - 11:58我們會有緩衝的時間與空間,
-
11:58 - 12:00我們可以運用那種緩衝。
-
12:00 - 12:04與其破口大罵,
我們可以暫停、喘口氣, -
12:04 - 12:06改變話題或離開,
-
12:06 - 12:09然後在我們覺得準備好時回來。
-
12:10 - 12:11最後 ──
-
12:13 - 12:14還是要提出論證。
-
12:16 - 12:17這聽起來理所當然,
-
12:17 - 12:20但是有強烈信念的副作用之一,
-
12:20 - 12:22就是我們有時候假設
-
12:22 - 12:27我們所持立場的價值觀,
是或應該是顯而易見、不言而喻, -
12:27 - 12:29我們不需要為自己的立場辯護,
-
12:29 - 12:32因為它們是如此地正確與良善,
-
12:32 - 12:35如果有人不懂,那是他們的問題──
-
12:35 - 12:37那不是我的職責去教育他們。
-
12:38 - 12:39但是如果事情有那麼簡單,
-
12:39 - 12:41我們早就用同樣的方法看事情了。
-
12:41 - 12:44就像我在推特上的益友一樣,
-
12:44 - 12:46如果他們沒有真的提出論據,
-
12:46 - 12:50對我而言用不同的眼光
看世界會更加困難。 -
12:51 - 12:53我們都是教養出來的產物,
-
12:53 - 12:56我們的信念反映了自己的經歷。
-
12:57 - 13:00我們不能期望別人能自動改變想法。
-
13:01 - 13:02如果我們想改變,
-
13:02 - 13:04我們必須為之提出解釋。
-
13:05 - 13:09我在推特上的朋友
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或原則 ── -
13:09 - 13:11只有放棄他們的責難。
-
13:11 - 13:15他們將自己極其正當的攻擊,
-
13:15 - 13:19化作帶著好心及幽默的
尖銳問題來問我。 -
13:20 - 13:22他們以人本的角度與我溝通,
-
13:22 - 13:24這樣的改變力量
-
13:24 - 13:28比整整二十年的憤怒、
鄙視和暴力更大。 -
13:29 - 13:33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沒有
時間或精力或耐心 -
13:33 - 13:34更廣泛地去參與,
-
13:34 - 13:36但是無論多困難,
-
13:36 - 13:38與持反對意見的人接觸,
-
13:38 - 13:41是我們所有人都能做的事。
-
13:41 - 13:45我衷心相信我們能做困難的事,
-
13:45 - 13:48不只是為了他們,
也為了我們及未來。 -
13:48 - 13:51加劇厭惡感及棘手的衝突
-
13:51 - 13:53不是我們想要的,
-
13:53 - 13:54也不是我們國家
-
13:54 - 13:56或下一代想要的。
-
13:58 - 14:02在我離開威斯特布路的幾星期前,
媽媽曾對我說過一些事, -
14:02 - 14:03當時我死命盼望
-
14:03 - 14:05我還有辦法能留在家裡。
-
14:07 - 14:09他們是我真心全意摯愛的家人,
-
14:09 - 14:13在我是那個碧眼豐頰的五歲小孩,
-
14:13 - 14:15拿著我還看不懂的牌子
站著示威前就如此了。 -
14:16 - 14:19她說:「妳只是個人,
-
14:19 - 14:21我可愛的乖孩子。」
-
14:22 - 14:24她要我謙卑 ──
-
14:24 - 14:27不要質問,只要相信神及長老就好。
-
14:28 - 14:31但是對我而言,她只是以管窺天──
-
14:32 - 14:33她沒看到我們全都只是人。
-
14:34 - 14:37她沒看到我們應該
受那最基本的事實引導, -
14:37 - 14:40用慷慨和同情的態度接觸彼此。
-
14:40 - 14:43我們每一個人都對我們構成的社區、
-
14:43 - 14:45文化及社會有貢獻。
-
14:46 - 14:49要終結這急遽上升的憤怒及責難,
-
14:49 - 14:51要從某個人願意
-
14:51 - 14:55拒絕沉迷在這充滿破壞性
卻誘人的衝動開始。 -
14:56 - 14:59我們只需要決定這要由自己做起。
-
14:59 - 15:00謝謝!
-
15:00 - 15:05(掌聲)
- Title:
- 我在威斯特布路浸信會長大。這是我離開的理由。
- Speaker:
- 梅根 · 菲爾普斯 · 羅浦
- Description:
-
在以妖魔化別人為樂的群體中長大是什麼感覺?梅根 · 菲爾普斯 · 羅浦 (Megan Phelps-Roper) 分享在美國最受爭議的教會其生活細節,並描述了推特上的對話如何使她決定離開。在這場非凡的演講中,她分享了她極端兩極化的個人經驗,以及我們如何能成功貫穿意識形態的有效方式。
- Video Language:
- English
- Team:
closed TED
- Project:
- TEDTalks
- Duration:
- 15:17
![]() |
Regina Chu approv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I grew up in the Westboro Baptist Church. Here's why I left | |
![]() |
Regina Chu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I grew up in the Westboro Baptist Church. Here's why I left | |
![]() |
SF Huang accep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I grew up in the Westboro Baptist Church. Here's why I left | |
![]() |
SF Huang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I grew up in the Westboro Baptist Church. Here's why I left | |
![]() |
SF Huang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I grew up in the Westboro Baptist Church. Here's why I left | |
![]() |
SF Huang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I grew up in the Westboro Baptist Church. Here's why I left | |
![]() |
Regina Chu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I grew up in the Westboro Baptist Church. Here's why I left | |
![]() |
Regina Chu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I grew up in the Westboro Baptist Church. Here's why I left |